前言:融可赢配
天顺元年(公元1457年)五月十一日,长陵卫、献陵卫、景陵卫的五千名官兵从四面八方汇集,围住了天寿山脚下的寿陵。随着工部尚书赵荣一声令下,官兵们迅速冲进陵园,展现出严酷的破坏力,地面的建筑被毁坏殆尽,连地下的玄宫也未能幸免,仿佛一场对历史的彻底摧残。
天寿山,是大明皇朝的皇帝墓地,寿陵是其中之一。而在这座陵寝的玄宫内,安葬的正是刚刚被剥夺封号的前肃孝皇后杭氏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现任的明英宗朱祁镇下令掘墓毁陵?这一切,原来都是为了复仇,目标直指他的弟弟——景泰帝朱祁钰。
然而融可赢配,时光飞逝,近一百七十年后,天启元年(公元1621年)时,有一则流传广泛的说法:由于明光宗朱常洛登基后仅仅一个月便驾崩,朝廷无法及时为他选定安葬地点,于是便修缮了废弃的寿陵,并将其改为光宗的庆陵。这一说法究竟是真是假?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,重新审视这一事件的真相。
展开剩余81%明朝历史背景
万历四十八年(公元1620年)七月二十一日,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钧驾崩,他的遗诏宣布皇太子朱常洛继位。新的皇帝接过了父亲的重担,朝廷也为他上谥号:“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”,庙号为“神宗”。
就在大臣们忙着纠正万历年间的“弊政”时,新的天子却在八月二十八日召集了内阁首辅方从哲等人,进入宫殿。皇帝一边指着皇长子朱由校交代辅佐事宜,一边询问关于寿宫(即皇帝的陵寝)之事。方从哲正在滔滔不绝地谈论神宗皇帝定陵的进度时,皇帝突然打断他说:“是朕的寿宫。”一语惊人,意味深长。
接着,皇帝再次提到寿宫,而方首辅却表示,神宗皇帝的陵寝工程按部就班,已经有条不紊。但皇帝依然强调:“是朕的寿宫。”众臣纷纷表达不解:“陛下寿命无疆,何必急于此?”皇帝只淡淡回应:“一切都要紧急处理。”
光宗的短暂统治与泰昌年号的确立
在刚刚继位的两个月后,明光宗朱常洛于九月初一日清晨去世,年仅三十九岁,成为明朝历史上有名的“一月天子”。按常理来讲,明年年号应该改为“泰昌”,然而,朱常洛的驾崩让这一切戛然而止。大臣们经过商议,最终决定将万历四十八年(公元1620年)八月初一日至除夕日的时间定为“泰昌元年”,并从第二年开始使用“天启”年号。
在泰昌元年(公元1620年)十月,朝廷为光宗上尊谥,名为“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”,庙号“光宗”。此时,明宫中已有三位皇帝的梓宫——神宗、光宗以及四个月前去世的孝端皇后王氏。面对一连串的丧事,继位的明熹宗朱由校焦头烂额,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光宗的葬事。
寿陵的废弃与光宗葬地之争
自从寿陵废弃以来,民间将其戏称为“景泰洼”。考虑到当时朝廷正忙于操办神宗和光宗的葬礼,许多人猜测,在急迫之下,可能会将景泰洼略作修缮,改为光宗的陵寝。清朝乾隆年间,编修的《钦定日下旧闻考》便持此观点。
根据这本史书的记载,光宗的墓地——庆陵,位于裕陵西南,与寿陵地宫紧密相连,且曾被命名为“景泰洼”。景泰年间,该地曾作为寿宫使用,直到景泰帝即位,寿宫的基址空置。而光宗因急于处理丧事,最终选择了这一片荒废之地作为自己的安寝之所。
皇陵选址与地理风水的考量
为了确保皇帝能在风水宝地安葬,天启元年(公元1621年)九月,朝廷命令詹事府少詹事李腾芳负责皇陵选址工作。他通过考察,推荐了“皇山岭”,认为该地符合风水要求,且风水学家认为此地为“百灵呵护”的吉地。
然而,庆陵的修建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。陵园施工队在开挖时遇到了坚硬的岩石,令整个工程一度停滞。经过多次考察,最终确定此地仍为“真穴”。施工队继续向下挖掘,终于发现了“五色土”,从而确认此地风水吉兆,确保工程得以顺利进行。
庆陵与景泰洼的关系
至此,我们可以进行初步总结,认为庆陵和景泰洼之间并无直接联系,理由如下:
首先,虽然神宗和光宗在短短的时间内相继驾崩,确实带来了不小的葬事压力,但神宗的定陵工程早在万历十八年(公元1590年)便已完成,朝廷所需的仅是安葬事宜。
其次,明朝除了一些长寿的皇帝外,其他大多数皇帝的陵寝选址都在其驾崩后决定,因此光宗的庆陵并无特殊之处。
最后,寿陵的地宫已经葬入了肃孝皇后的遗体。如果庆陵是选址在景泰洼,挖掘时理应遇到更复杂的局面,尤其是寿陵的部分区域本已为其他皇室成员所用。
因此,庆陵和景泰洼虽然相邻,但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地方。
结语
最终,光宗的庆陵在天启元年(公元1621年)八月二十七日发引,并于九月初四日正式入葬。与光宗一同入葬的,还有孝和皇太后的梓宫以及经过迁葬的孝元贞皇后的梓宫。
然而,令不少历史学者感到困惑的是,明光宗竟然有如此众多的皇后。其实,这与光宗的妃嫔体系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。郭氏在生前并未担任过皇后,但她是光宗的原配妻子,在她去世后,神宗追谥她为“恭靖皇太子妃”。而王氏和刘氏则分别是光宗的庶妃,她们的追谥和入葬,体现了当时朝廷对皇室成员的尊崇与关注。
从整体来看,庆陵的历史构成是复杂的,经历了不少波折和曲折。在初建时,其皇帝和后妃的葬入规格已按帝王之制进行设计,但在孝纯皇太后迁葬时,发现庆陵的棺床竟可容纳更多的皇帝与皇后,甚至让许多官员感到震惊。
庆陵位于广阔的27600平方米的土地上,其中宝城前的两进院落被一座小山隔开,设计独具匠心。它的水绕山缠的排水方式,不仅不破坏风水,还为陵园增添了一份美感。遗憾的是,由于年代久远,庆陵的诸多建筑已不复存在融可赢配,诸如神功圣德碑亭、祾恩门、祾恩殿等重要结构都已不见踪影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