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4年,湖南省攸县的某条街道上,正走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乞丐,他一瘸一拐地靠着拐杖艰难行走,向过路的人乞讨。路人对他充满了鄙夷,纷纷捂鼻走过,口中骂道:“这小乞丐是哪儿来的?浑身臭不可闻,走远点!”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港陆证券,这个被他们鄙视的小乞丐,竟然是红军独立师的政委,也是日后将成为开国将军的段苏权。
此时,突然有一个人走上前来,温和地问道:“你是湖南茶陵人吗?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?你的腿上好像也受了伤。”这人是刘维初,和段苏权同为湖南茶陵人。看到段苏权用茶陵口音乞讨,他不禁感怀起自己的故乡,心生怜悯,便将他叫到自己身边。经过简单的交谈后,刘维初准备带他回家给些食物和盘缠,好让他恢复体力,尽早回到家中。然而,未等他详细询问,段苏权便因饥饿与疲惫晕倒在地。刘维初见状,赶忙找人将段苏权抬回家中。
当段苏权醒来时,已是傍晚,他睁开眼,看到陌生的环境,警惕心顿时涌上心头。他强忍虚弱试图坐起,却因无力而失败。这时,刘维初端着一碗米饭走了进来,见段苏权想坐起来,他立刻走上前,扶起他并递上饭碗。“别担心,这里是我家,我是你的老乡,我救了你,你记得吗?”刘维初温和地说道。段苏权思绪渐清,想起了昏迷前那人曾叫他,便放心下来。
展开剩余81%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刘维初曾多次询问段苏权的身份,但段苏权始终避而不答。他并不是不信任刘维初,而是因为自己的身份过于敏感,一旦暴露,可能会连累到刘维初一家。段苏权在刘维初家休养了40多天,直到腿伤基本愈合,他才决定写信给家中的父亲,希望父亲将他接回家。
临别时,段苏权坚持让父亲将他从家里带来的银元留给刘维初,尽管刘维初屡次推辞,但在段苏权的坚持下,他最终收下了这份心意。事实上,这些银元是段苏权特别让父亲准备的,他想用这些钱来报答刘维初的照顾,因为他知道,战火连绵的时代,这一别后,或许再也没有机会报恩。
然而,告别了刘维初后,段苏权的心中却涌现出另一个人的身影——李木富。李木富是段苏权曾在四川秀山一带获救的恩人。段苏权看向四川的方向,长叹一声:“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再报恩了。”此时,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和遗憾。
段苏权之所以乞讨,是因为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,却也因此身陷困境。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他遇到刘维初之前的几个月,1934年,段苏权还是那个奋勇杀敌的红军战士。那年,红军在国民党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政策下,遭遇了疯狂的围剿,为了保存有生力量,红军决定将各大军团转移至湘西地区。
1934年10月,贺龙、任弼时等红军领导,带领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,试图从贵州松桃经过四川秀山,挺进湖南湘西。为了掩护主力撤离,他们临时组成了一支独立师。年仅18岁的段苏权被任命为该师的政委,和师长王光泽一同留下来打游击,拖住敌人。
这支独立师仅有700多人,而敌人却有近万人的兵力,几乎是以卵击石。但为了确保主力部队的顺利撤离,段苏权和战士们拼尽全力,经过20多场激烈的战斗,终于成功拖延了敌人,帮助大部队顺利进军湘西。然而,这场战斗也使得独立师伤亡惨重,物资短缺,段苏权决定带领剩余的战士与主力部队汇合。
但不幸的是,他们在撤退途中再次遭遇敌人的埋伏。在激烈的交火中,段苏权的脚踝被敌人击中,鲜血如泉涌。尽管痛得几乎失去意识,段苏权仍然强忍着指挥部队撤退。幸存的战士们轮流背负他撤离,然而,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,段苏权心如刀绞。最终,他不顾一切地请求王光泽:“把我留下吧,我拖累大家,求你了!”
王光泽深知放下段苏权意味着他几乎没有生还的机会,但他最终决定为了大局,还是带着段苏权留下。段苏权被安置在四川秀山县的一个老乡家中,而由于村里时常会有民兵进行搜查,段苏权被秘密藏在一个偏远的山洞中,这个善良的老乡名叫李木富。
李木富一家生活困苦,但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口粮给了段苏权。在李木富的精心照料下,段苏权的生命得以延续。然而不久后,段苏权被当地民兵发现。民兵们将他毒打一顿,还劫走了李木富一家所有的财物。甚至原本打算处决段苏权,但李木富为了救他,不惜跪在民兵面前,恳求他们放过这个奄奄一息的小红军。
民兵被李木富的恳求打动,最终放了段苏权一命。然而,这一事件也让李木富一家陷入了更为严重的困境,他们失去了所有的粮食,甚至连日常生活都成了难题。段苏权知道李木富一家所面临的困境,决定告别李木富,虽然他浑身是伤,但他依然坚持离开。李木富依依不舍,给他做了一个拐杖,劝他说:“你要靠行乞活下去,尽管艰难,但只要活着,你还有未来。”尽管李木富知道,段苏权的未来并不明朗。
段苏权带着李木富的叮嘱港陆证券,一路行乞,直到遇到了刘维初,并得以重获新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